看书迷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书迷 > 被休,但成为女帝 > 第100章 自荐

第100章 自荐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郗途向来冷静自持,甚至很有些古板,此时却不顾礼数,拉扯着郗归的衣袖将她往外带。

“来人,速速备车,送女郎去渡口。”

郗归连声叫停,拽回了自己的袖子:“三吴生乱,部曲们将阿如接了回来,我过来看看她。”

郗途听了这话,不由皱起眉头,脸上写满了不赞同。

在他看来,郗如纵使是郗归的侄女,也不值得她以身犯险,在这个关头出现在建康城内。

郗归一面整理袖子,一面沉声说道:“除此之外,豫州市马之事已经谈了一年,实在拖延得太久了。原本都说好了昨日定约,可孙志作乱的消息传来后,桓元却执意与谢瑾同到建康,说要与我面谈。桓氏在荆州的势力太盛,我必须见见他,好确定下一步的打算。”

“去京口见!”郗途毫不犹豫地说道,“你这就回京口,让桓元过去商谈。这一年来,北府军的名声愈发响亮,他不会不想去京口看看。”

郗归并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挑了挑眉,抬首问道:“兄长,你到底在怕什么呢?”

“我怕什么?”郗途烦躁地吐出一口气,“北府军在江北连战连捷,威名赫赫。即便是当日祖父在世时,也从未有过这样从无败绩的神话。建康城中大大小小的世家,哪个不因此眼热心动?圣人和琅琊王想兵权想得都快要疯了,你不好好待在京口,来这里做什么?平白给那些人制造对你不利的机会吗?”

“我带了精兵护卫——”

“这不是护卫不护卫的事。”郗途打断了郗归还未说完的话,神色郑重地说道,“阿回,你要知道,圣人和琅琊王绝不会甘心看着你坐拥北府,他们嫉妒得发狂。”

郗归抬眼看去,她从未想过,一向忠君体国、死板忠正的郗途,竟会说出这样不敬不逊的话。

郗途擦了把额上的汗珠,半点掩饰的意思都没有:“无论北府军的势力有多么强盛,你与圣人之间,终究还存在着一个君臣名分。眼下江左内忧外患,北府军也还有很多没有来得及完善改进的地方,你完全没有必要把时间耗在和皇室的争斗上。阿回,为了你,也为了北府军,离开台城,离开建康,除非有十足的把握,否则永远都不要再回来。”
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我敢过来,就有心理准备。”郗归平静地说道,“三吴大乱已起,可前次孙安之乱后,朝廷已经没有人马也没有财力再去平叛了。对付孙志的重任,最后只会落在北府军的身上。京口夹在三吴和建康之间,与吴地密迩相接,无论是为了徐州,还是为了江左,无论我究竟愿不愿意,都必须派出人手平叛。时势如此,我来不来建康,又有什么关系?”

郗途满心的烦躁,都在郗归清冷的嗓音中平静了下来。

是啊,阿回什么都懂,可却不得不顺着司马氏的意思出兵——无论是出于什么考虑,他们都不能眼睁睁看着三吴之乱愈演愈烈。

“去看看阿如吧?这可怜的孩子,遇到这样的事情,恐怕是吓坏了。”

郗归指了指内室,示意郗途先去看看孩子。

短暂的凝滞后,郗途默不作声地点了点头,快步走上前去,可就在走到内室门边时,却又停住了脚步。

门内,谢粲依旧哀哀哭泣,令人闻之落泪;郗如则躺在榻上一动不动,似乎还未醒来。

郗途不忍地转过了头,目光移向门外的盆景,眼底渗出了湿意。

过去的几个时辰里,朝堂上充满了关于三吴之乱的争论。

告急文书一封接一封地传来,比比皆是某城陷、某人亡的表述。

那些数据原本已经足够触目惊心,可直到此刻,在远远看到女儿苍白的面孔,在听到妻子沙哑着嗓子的绝望哀泣时,郗途才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悲愤乱离的痛楚。

一家之痛尚且如此,那三吴广阔的土地上,又该回响着多少痛苦的哀嚎?

如此乱离,谁能止之?谁该止之?

郗途怔愣片刻,重新走到了郗归面前,涩声开口问道:“阿回,北府军若去平叛,你打算派谁领兵?”

“刘坚。”郗归不假思索地答道。

尽管刘坚身上犹有许多不足,可他却是北府军中最为成熟的将领,若想尽快结束动乱,刘坚当仁不让。

“可刘坚前月才刚刚回到江北,你若再度召他回来,恐怕会影响军心士气,让人误会你朝令夕改,不顾大局。”

郗途一条条列出理由,表达自己的不赞同:“再者说,三吴之乱,混杂的因素太多,平叛者需要合辑士庶,缓和台城君臣、吴姓世族以及平民百姓三者之间的矛盾。刘坚出身北府,性情粗犷,既没有世家身份,又瞧不起高门贵胄,若是贸然带兵前去会稽,恐怕难以与那些吴姓世族打交道。

郗途说的这些,郗归并非没有考虑过,可三吴毕竟还有顾信在,他与刘坚一文一武、一士一庶,若能配合得当,必将尽快平定叛乱。

不过,郗途说这些,莫不是有其他意思?

郗归心中升起了一个猜测,可又觉得太过荒谬,索性直接问道:“兄长,你想说什么?”

郗途深吸一口气,回身看了眼内室的情形,而后转过头来,抿了抿唇,郑重地开口说道:“阿回,我想去三吴平乱。”

“你说什么?”郗归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,即便早有猜测,她还是觉得这句话太过荒谬。

“你以高平郗氏的名义,在三吴行了不少善举,可这些终究是细水长流的东西,比不上救民于水火深入人心。北府诸将本就战力卓绝,若再得了三吴民心,恐怕难免会生起其他心思。”

郗途认真地注视着郗归的眼睛:“阿回,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江左如此乱局,连孙志那般的狂妄小人都想来分一杯羹,更何况是刘坚这般有能力有野心的战将呢?你在三吴付出了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,难道就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吗?刘坚若是生了异心,北府军不仅无法在这场动乱中获利,反倒有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。阿回,你真的甘心这样做吗?”

对于民心的重要性,郗归心里比谁都清楚,所以才反复强调军民关系,强调军规军纪。

她知道不能让刘坚成为三吴百姓心中的救世主,以免北府军将来会有失去控制的风险。

所以才想要早早地启用顾信,让他彻底成为一张明牌。

然而郗途显然有自己的想法,他为郗归指出了一条她此前从未设想过的道路。

她做梦都没有想过,自己这位在建康城中为官多年的兄长,竟然想要带着北府军,踏上三吴平叛的战场。

郗途还在继续游说:“刘坚是一把锐利的钢刀,合该在面向胡人的江北战场上发挥作用,他不该也不能指向内部——无论是对着你,还是对着那些走投无路的叛民。”

“没有人比我更合适。”郗途信誓旦旦,“阿回,我打小跟着父亲外放,十几岁便随他上阵杀敌,参加过数十次讨伐贼帅、北征慕容燕的战争。我不怕战场,也并非纸上谈兵的书生;出身世家,却是高平郗氏的子弟,绝不会做出轻侮下民之事。最重要的是,阿回,我们是一体的,没有人比我们更亲近。你相信我,不会有人比我更合适。”

郗途向来庄重自持,甚至很有些死板,从未说过如此令人动容的话,可郗归却还是没有开口答应。

短暂的沉默中,郗归想起了她在这个世界的父亲郗和。

郗和是郗照南渡之后,生下的第二个儿子。

他生长在父亲的光环之下,又并非长子,所以难以像郗声那般,甫一出仕,便有一堆人想要送给他九卿的官职。

相反地,因为父兄的官职,郗和一直被朝臣打压,始终无法在仕途上有所建树。

直到郗和三十多岁的那一年,北中郎将荀慕病重去职。

那时苻石尚未出头,北方还是慕容燕的天下,徐、兖、青、幽诸州,因靠近北方的缘故,时常会被慕容燕的骑兵侵扰。

郗声那时虽然做了徐州刺史,却因志不在此的缘故,从来不掌军事。

徐州以及侨置的兖、青、幽三州之军事,均由北中郎将掌管。

也正因此,荀慕病重之后,朝野上下,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,能够担得起这个重任。

世家子弟惧怕前线的辛苦,也瞧不上这个职位上近乎于无的利益油水,故而纷纷躲避,不想接过这个烫手山芋。

当此之时,郗和挺身而出,接任北中郎将一职,都督徐、兖、青、幽、扬州之晋陵诸军事,假节,镇于下邳。

那时郗途已是十多岁的少年,随着父亲一道从江南的外任上赶赴下邳,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抗胡生涯。

平心而论,那时江北收到的侵扰并不算少,但也并不严重。

毕竟,慕容燕的军队不过小打小闹,只是想牵耗江左兵力罢了。

可尽管如此,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郗和父子而言,这仍是不小的挑战。

他们且战且学,迫切地吸收着所有能够获得的关于军旅的知识,终于渐渐在与慕容燕的交锋中占了上风。

也正因此,后来江左举兵讨伐慕容燕,自下游出兵者,除了豫州的谢亿,便是时任北中郎将的郗和。

郗归已经快要不记得郗和的面孔了,只依稀记得,那年生辰,恰好赶上了大军即将出征的日子,郗岑特意带她返回建康,与郗声一道,送郗和、郗途北征。

作者有话要说:感谢在2024-05-14 13:47:14~2024-05-14 20:58:4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
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:疯狂的i人 1个;

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